
政策咨询 疑难处理
留学生落户上海政策问答解析
很多同学对留学生落户上海的具体操作存在疑问,尤其是涉及中外合作办学、回国时间认定、社保基数要求等细节。以下结合当前政策(2026年适用)对常见问题进行梳理,帮助你更清晰地判断自身情况。
如果你在国内完成本科,之后通过中外合作项目获得境外硕士学位,并同时持有国内与国外两份学历证书,通常符合留学生落户的基本前提。但需注意:境外学位必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历认证(即“留服认证”),且合作办学项目本身需在教育部备案名单内。
关于回国时间的认定,这是影响申请窗口的关键。政策明确以“首次入境时间”作为回国起算点,而非毕业证签发日期。例如,若你2019年12月入境回国,即使因疫情在国内完成后续课程,回国时间仍从2019年12月起算。这意味着,若当前为2026年,你已远超“回国2年内来沪工作”的申请窗口,需谨慎评估是否仍具备申请资格。
社保与个税缴纳标准方面,2026年留学生落户的社保基数要求为不低于9339元/月,且对应月份的个税申报工资也需达到同等水平。对于需按1.5倍基数缴纳的申请人(如非世界Top 50院校硕士),则社保与个税均需≥14008.5元/月。两者必须同步达标,缺一不可。
课程结束后、毕业证发放前的过渡期是否可工作?政策允许在此期间在上海就业并缴纳本地社保,只要社保缴纳主体为上海注册单位,且无异地社保记录,就不会被视为“留学期间违规参保”。同样,若你在回国后仅在异地申报过一次劳务报酬个税(未缴社保),一般不影响落户资格。
累计待业期的计算起点为实际回国入境时间,而非毕业时间。例如,2025年7月获毕业证、10月入境,则待业期从10月起算。
留学生落户上海无需提前办理居住证,即使已办理,也不会对后续申请造成负面影响。留学期间以个人名义缴纳城乡居民医疗保险,或在境外读书期间短期前往第三国(未入境中国),均不视为中断境外学习时间,不影响学历认定。
对于本科为“2+2”项目、硕士毕业于非世界Top 500高校的情况,通常需按1.5倍基数在上海工作并缴纳社保满1年,方可申请落户。
留学生落户看似是材料提交,实则是一场对时间、资质、细节的综合校准。学校是否在认可范围?回国时间有没有算错?单位能不能支撑1.5倍基数?这些看似独立的环节,其实环环相扣。凡图人才咨询多年专注留学生落户政策服务,熟悉各类合作办学项目认定逻辑、回国时间测算规则及单位资质匹配要点。我们可以为你免费做一次初步适配分析,帮你判断当前背景是否具备申请基础,避免因关键节点误判而错失机会。
不确定你的中外合作学位是否符合落户要求?或对回国时间、社保基数仍有疑问?联系凡图咨询顾问,免费获取个人条件匹配度初步评估。